勇敢一点,做不好还做不坏吗?
坦率地讲,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挺慢的,这一点常常让我怀疑自己「真的老了」。
比如2020年初,一位做自媒体的朋友让我「全力进军小视频」,我心想拍视频可是专业人士做的东西,我哪能行!直到大半年后,我发现身边的好友都开始做视频了,终于鼓起勇气做了自己的第一支口播视频,摸完了从视频拍摄到剪辑成品的全部过程,还写了一篇文章鼓励自己《勇敢突破 先完成再完美》。
做播客也是这样。
第一次接触到播客是在两年前了,我心想相比起文字,听音频的效率太低了,这种形式注定小众不会火。
直到一年前,播客成为了我通勤和家务时的常规陪伴;
半年前,我萌生了自己做播客的念头;
一个月前,我正式行动了起来;
今天,我的第一期播客发布了。
这样看来,虽然我没有「第一时间抓住风口」的敏锐,但我有「保持好奇、不断尝试」的热情,那么,我的心就「真的年轻」。
这篇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播客是如何「生出来」的故事,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我的一些感悟和思考。
这就是我的播客啦 先扫码关注一波啦
01
找到热爱 找到心之所向
当我告诉盛先生,我想做一档自己的播客节目时,他问我的第一句话是「做播客能赚钱吗?」我说不能。「那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去做?」
要回答这个问题,仅仅一句「好玩」可能有点不够,好玩的事情太多了。那这样吧,我们做个小实验,请闭上眼睛,回顾一下你人生中的高光时刻。
我第一个想到的是2018年的趁早年会。我站在舞台上,拿着话筒,讲着之前反复打磨过的稿子,和台下的一百多位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故事。
从这样一个具象化的情境里,可以分离出两个要素:
表达——文字、声音、肢体形象的表达;
连接——个体间的分享与互动。
回想一下我这几年所做的所有的事情,但凡能长久做下来的,必然有着这两个要素在里面——写文章是表达和连接,做社群也是表达和连接。于是,我知道了,这就是我的热爱,是传说中的「心之所向」。
相较于文字,视频载体是更直接和具体的表达;而播客的声音载体,既可以传递和视频同样的情感和温度,还可以不限场景的连接——我自己甚至上班摸鱼的时候也会听。
做播客,是我为自己的表达欲找到了一个出口,当觉得文字怎么都不够「带劲」的时候。我希望我的表达在被他人解码的时候,能够尽可能「无损」,用声音加成是一个路径。
但说到底,我想要的,还是表达和连接。
按这个逻辑来看,我就理解了自己为什么没能在第一时间「抓住风口」。因为当时的我没有发现这些所谓的风口中,能满足我「表达和连接」的需求的地方。
之后,随着一批优秀博主和主播的示范,我感受到了新媒体表达的优势,以及他们用这种表达和受众产生的情感连接。于是,我加入了。
因此,我抓不住风口的原因,除了自身判断力和敏感度有限,更因为「尝试新事物」或者「利用新兴行业抢跑」并不是我的热爱所在。虽然我也想要「抢跑优势」,但身体是诚实的,心里不爱的事情就是没有动力去做。
回到本节开头,「能赚钱」可能会是一件事的结果,是产出;但它不应该成为做一件事的原始动机。做一件事的原始动力是热爱,永远是热爱,是「心之所向」。
热爱,才能长久地做好一件事,那时钱也就自然会到来,毫不费劲。
02
行动起来 先完成再完美
就像当年学做视频一样,播客也是我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,只是看了一眼音频剪辑软件,我就头晕目眩了。于是,在「我想」的阶段停留了大半年。
但你的心,是不会轻易放过你的,它会一遍遍地勾引你去做心之所向的事情。就仿佛你喜欢一个人,觉得自己各种不配,中间隔着各种不可能,你也想忘了ta了事,但一闭起眼睛就是想ta,就是想要ta,这就是你的心。
每次看到朋友录了新一期播客,我的心就勾引我一次;每次听到一期让我拍案叫绝感同身受的播客,我的心就勾引我一次;每次有了一个洞察体悟、特别强烈地想要说话的时候,我的心就勾引我一次。
当我发现,在和朋友聊完天以后,我越来越频繁地会说一句「哎呀我们刚刚聊得好好呀,要是做成播客就好了」的时候,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按捺不住了——身体永远是诚实的。
万事开头难,取播客栏目的名字就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。那段时间我天天念叨这件事,有天早上醒来,盛先生问我,「M空间」怎么样?
M是Magic, 是Miracle, 是Meditation, 是Money,M也是我姓的首字母!我俩七嘴八舌地说起来。虽然感觉不惊艳,也算是一个挺有寓意的名字了,那就先这么起着。
当然,两周以后,这个名字被我改成了现在的「有钱有爱」。这个名字一出现在我脑海中的时候,我就知道就是它了!对的事,心会知道,你也会知道,不要忽视它。
之后就是和嘉宾确定主题,梳理提纲,约录制时间,录制,剪辑,发布。
回过头来看,整个过程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。一件热爱的事,是越做越确定的,于是进展会越来越快;如果相反,那可能要停下来再问问自己的心。
和两年前学做视频不一样,在学做播客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的「心里戏」。既然是对的事,就放手去做呗,别想有的没的,做不好还做不坏吗?做坏了下次再改呗。
在《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》中,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:「人生不是几把牌,赢了就赢了。人生是一个牌局,输赢不在一把两把」。
一个项目有没有做好,不重要;重要的是,通过每一个项目的参与,「我」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(作者/主播)?
拉长评价的时间体系,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,先完成再完美。
第一期播客的时间轴,及最后成品的精彩瞬间
03
取法其上 向一流看齐
做一个项目之初,既要克服完美心态、勇敢迈出第一步;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「最好」来要求自己。所谓取法其上得其中,取法其中得其下。「差不多就行了」的心态有可能导致「差很多」而做出很烂的东西。
这是矛盾的,所以要平衡,去找到自己的点在哪里:要尽量往「完美」靠,直到影响到「完成」了,就赶紧停下来先完成。
我没有学过设计,都不会用PS,我又想要一个漂亮的播客logo,就去某宝找设计师付费做。但发现设计师水平参差,还不一定能get我的想法,于是决定自己卷起袖子现学现设计——这个logo我做了5个小时,包括了熟悉设计工具的时间。
最后做出来的效果我是非常满意的:除了色调和氛围,细节上也有小心思。
代表金钱的字母M上,有一个冥想小人插画;在代表爱的字母L上,有一个小小钱包插画——表达了我所信仰的钱和爱的关系,它们应是互相融合、一有俱有的。
让我自己很得意的播客logo 快来夸夸我哈
同样的,我也没有学过音频剪辑。很多谈话类播客是一刀不剪直接上传的,因为我和嘉宾聊得很顺畅,没有什么冷场和讲错的地方,即使不剪辑也是影响不大的。但我不能忍受这样的粗糙。
于是我昨天下载音频剪辑软件AU,一边学习一边剪辑,一个人吭哧吭哧做了8个多小时。
我剪掉了一些口癖,一些我魔幻的笑声(哈哈哈哈哈哈哈),还学着用多音轨加了开头和结尾的音乐。
在音乐的选取上也是有小心思的:开篇曲Everglow的氛围是积极的,片尾曲Rains And Tears的氛围是温暖的,并且歌词中唱道,即使有雨水和泪水,You've got to play the game. 就很契合我们的聊天主题。
请永远相信冰清的音乐库和音乐品味哈~ 最后的效果我自己超级满意,很自恋地听了很多遍。
取法其上的反面案例,则是我对于录制音效的态度。
我明知道远程录制会存在音效差的情况,也请教了播客头部主播珂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:两人各自录自己的音轨,再用两条音轨混合。但是,我想着「第一次做就算了吧,好麻烦」,直接拿了两人网络语音的单音轨。
这就是典型的「取法其中」,造成了第一期播客的一大遗憾:对话的音质整体不太理想。
「学习一流,模仿二流,成为三流」,想要成为那个「差不多了」的三流,记得一定要时刻向一流看齐,这是我第一期播客的教训。
珂珂当时给我的建议,我没听,怪我自己!
买到这本小册,也是促使我开始做播客的机缘
04
入局其中,做一位创造者
去年年底的时候我去看电影《阿凡达2:水之道》,感动到眼泪打湿了整个口罩。回来看到网络上对这部电影的各种批评之词,很理解,但觉得遗憾。
梁文道曾经说过,看的书越多,他就越不敢轻易评价,更不要说批评。他不明白现在年轻人哪里来的自信,可以对一些作品一些作家粗暴地指手画脚。
网络的发达让我们拥有了大量表达渠道,表达成本也更低了。太多人热衷做一个「批评家」:一部作品、一部电影、一场演出。这些人中很多都不是业内人员,也许他根本没有写过一篇文章,没有拍过一个小视频,没有策划过一场展览。
傲慢,大多源于无知。当我们躬身入局的时候,才能体会到一个小小的项目中都包含着各种不容易,每一个细节都要照顾到,无论这些是受众们能看到的,还是不能看到的。当了解到这些以后,就会对制作者们肃然起敬,多了很多宽容。
做批评家很容易,难的是做一位创造者。如果觉得他写的不好、拍的不好,你可以写个好的、拍个好的。这不是为了怼人的嘴嗨,所有伟大的作品/产品的出现,最初都基于一丝「我想弄个好的出来」的念头,这是积极的动力。
兴趣也是积极的动力。想到一个段子,相亲时候不要说自己的爱好是喜欢看电影,谁不喜欢看电影呢?把兴趣再向前深入一步,做一篇电影相关的主题研究,或者制作一个自己的小小作品,这就走向了「创造」,世界在你眼中就此不一样了。
我的爱好是听歌,大学时候为了把喜欢的英文乐队分享给更多的人,我去了校英文广播电台,我的节目大部分就是放歌给大家听。
兜兜转转,我现在又开始做类似的事情,却又向前了一步。这样想来,生命也真是奇妙——最终,你只能成为你自己。
农历新年就要来临,在此我也祝福所有的读者小伙伴们,兔年大吉🐰:
早日找到自己的热爱,
勇敢地投入其中,
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!
松弛生活,有钱💰有爱✨
爱你们❤